Loading...

科技快速發展 個性化行銷會是唯一的出路嗎?

個性化行銷(Personalization Marketing)近年成為行銷界中最具熱度的話題之一,但到底什麼是個性化行銷呢?他又有什麼魔力讓大家對其產生那麼大的興趣?

個性化行銷,意即針對特定客戶的不同需求,量身訂做在其生活周遭所能夠接觸到的行銷訊息,涵蓋內容包含數位廣告行銷、Email 行銷、動態網頁內容等。

然而,沒有設計完全的自動化行銷卻會帶來天差地遠的感受,設想兩張相同的生日卡片,一張由真人手寫配上插圖,而另一張由機器印刷並只把姓名換掉,內容都一樣但給人的感受相差甚遠。倘若我們沒有掌握到顧客真實的生活樣貌與興趣,很可能落入這種失敗個性化行銷之中。因此,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活用個性化行銷,而不是單純將其套用在每一個行銷企劃中。

想將個性化行銷使用的十分靈活,需要在思考面向上有四個主要轉變:

  1. 從單純的媒體企劃,到整合式的全媒體行銷策略
    進行個性化行銷需考量全盤狀況,我們需要嗎?有能力做嗎?值得做嗎?個性化行銷不該是單一的行銷活動跟創意發想,而是需要長期觀察與蒐集資料,整合顧客需求並傳遞品牌價值。
  2. 個性化行銷不可混淆品牌核心理念:
    個性化行銷的迷思是,許多人認為將品牌的每個環節都套用個性化行銷,就能產生最適合顧客的內容,但是這過程中卻可能大大傷害品牌核心理念和價值。因此個性化行銷不該用在品牌中心思想,而應該依照該品牌性質,調整在顧客分群和顧客接觸中的個性化行銷占比。
  3. 跳脫線性行銷規劃,擁抱整合性內容系統:
    導入個性化行銷後,我們不該再把行銷企劃看成一條條獨立、互不干涉的過程,應該把所有素材整合在一個平台上,依照顧客需求,提供最適合的內容並持續優化,讓每次的行銷活動不再是一階段一階段的過程,而是透過整合發揮綜效的循環過程。
  4. 銷售數字固然重要,提升品牌價值才是上策:
    個性化行銷可以快速提供成果,並在各種結果分析報告中看到數字的成長,但必須記得,所有方法都是為了最終目標:提升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千萬不可為了一時數字好看,犧牲品牌最珍貴的核心。

個性化行銷是傳達客製化體驗的行銷利器,可以幫助我們追蹤更多顧客、找到每個人之間最細節的差異。然而我們必須對手上的資訊系統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清楚所有個性化的內容會如何被運用,才能發揮個性化行銷最大的價值。

動態內容呈現 給你更親切的體驗

動態內容呈現(Dynamic Content),是個性化行銷下的一環,當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或廣告時,跟據顧客過往資料和即時瀏覽行為,替顧客分類,找出他們的興趣和購買意向,並及時調整網頁或廣告內容來迎合客戶,藉此提升購買率或轉換率。國外知名網站也早已開始使用此工具,如:Amazon 依照歷史購買資料調整首頁廣告Banner 訊息、Netflix 推薦個人化影集播放清單、Google 偵測客戶所在地調整搜尋內容呈現等。

那究竟要怎麼運用動態內容呈現呢?其實他的概念很簡單,依照不同的顧客特質來調整呈現的內容,都可算是動態內容呈現的一環,只要提供廣告素材並做好相關設定,其他部分交由動態內容呈現軟體替你處理就可以了。然而,某些手法粗糙的動態內容呈現很容易被顧客察覺,進而失去其親切體驗,想做出優異的動態內容呈現不一定需要最先進的技術,但需要靈活的運用下列素材:

  1. 顧客資料
    顧客資料可以來自很多不同地方,但如何整合拼出顧客真實樣貌則需要持續檢視與優化。
  2. 科技平台
    任何可以幫助處理動態內容呈現的平台,透過預先設定好的條件觸發不同動態內容呈現。
  3. 專業行銷技術人員
    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投放廣告,但無法幫我們分辨內容好壞,這就有賴於專業的行銷人員去設計與調整內容,才能帶給顧客最親切的感受。

有了這些素材,要怎麼整合運用並發揮最大價值呢?主要有三個步驟:

  1. 無縫整合素材、媒體與科技,並依照顧客洞見與資訊打造出個人化內容。
  2. 不停檢視成效與調整,優化內容,找出提供最大ROI 的組合。
  3. 瀏覽整體顧客里程,思考如何分配內容藉此獲得最大效益與顧客成長。

動態內容呈現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主要有下面7 種呈現方式:

  1. 登陸頁面(Landing Page)
    顧客姓名整合進網頁設計、修改Call to Action,根據顧客過往瀏覽資料調整呈現商品等。
  2. 電子郵件(Email)
    整合顧客姓名、地理位置或過往瀏覽習慣,與登陸頁面類似。
  3. 網頁表單(Form)
    依照顧客性質調整網頁表單內容,如將顧客分類為已知與未知,提供商品優惠給已知顧客,但提供免費電子書給未知顧客並要求留下Email,或是呈現登入頁面給已知顧客,但呈現註冊頁面給未知顧客。
  4. 轉址(Redirect)
    根據顧客資訊提供不同網頁內容,或是根據顧客類型投放其不同的廣告以符合需求,如旅遊網站的廣告提供夏威夷和北歐給喜好不同的兩群人,或是在熱門景點呈現法國和泰國給不同顧客。
  5. 彈出視窗(Pop-Ups)
    依照顧客即時瀏覽習慣如瀏覽頁面、停留時間、點選位置判斷顧客資訊並彈出視窗,通常用來避免顧客太快離開網站,也可將其導引至可能感興趣的頁面中。
  6. 個人化推薦內容(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依照顧客過往購買或瀏覽紀錄,推薦其相關商品,但不只限於推薦商品,相關資訊內容也可以是文章或影片。如:Amazon、Netflix。
  7. 動態搜尋
    依照顧客所在位置、當下時間和過往搜尋內容調整網頁搜尋推薦,如搜尋「現在開放的圖書館」,就會得到所在時區內開放中的圖書館。

動態內容呈現,是個性化行銷下十分重要的一環,他與顧客實際接觸,負責帶給顧客最貼近的感受,只要靈活運用,帶來的效益十分驚人,還等什麼,快點好好把握這行銷利器吧!

 

Instagram 全面打擊假帳號及惡意App

Instagram 從今年(2018)11 月開始大刀闊斧清理各式各樣的惡意App ,並對在貼文下發表垃圾評論、刊登違反平台政策的不當貼文,或是為了增加粉絲數而在關注後又立刻取消追蹤的惡意帳號發出警告,要求他們更改密碼並切斷與所有惡意App 的聯繫,期望能反映出Instagram 的真實用戶數。而對於繼續使用惡意App 的帳號,Instagram 表示「將限制帳號在某些功能上的使用權。」

此外,Instagram 還嘗試阻止用戶提供登入資訊給其他公司,避免他們的帳號被駭客入侵,或被用來發送垃圾訊息。因此,如果你觀察到某個Instagram 帳號的追蹤人數下降,即有可能是因為原先的追蹤者人數造假。

Instagram 官方如此大動作地執行新政策,全肇因於平台上層出不窮的假消息威脅,不僅影響了美國和他國的選舉活動,也加深族群間的對立。Facebook 表示,不實廣告多來自這些假帳號,因此官方已在上個季度中刪除了7億5400萬個假帳號,以阻擋惡意App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其他用戶的使用品質。雖然Instagram 從2014 年以來便不遺餘力地刪除假帳號,但這是官方第一次公開聲明:「將藉助機器學習,透過工具識別那些使用第三方App 來增加粉絲的帳號並加以刪除。」

目前一些當紅的機器人App (如:Instagress 、Social Growth)都已經停止運作,但Archie 、InstarocketProX 和Boostio 等其他App 仍持續運行,每月收費10 - 45 美元不等,並聲稱他們沒有違反Instagram 的政策。紐約時報今年也發現,許多名人已停止向專賣虛假帳戶的公司Devumi 購買Twitter粉絲。

通常這些想要增加粉絲數的用戶會將帳號名稱和密碼提供給App 服務商,任由其控制他們的帳號並自動點擊喜歡、留言,或追蹤與指定標籤(hashtag)有關的帳號,以誘使這些帳號追蹤回去。如今,這些使用惡意App 的帳號將收到Instagram 的警告,提醒他們官方已經刪除了所有不實的「愛心」(like)、追蹤和留言,並要求他們更改密碼。

然而,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Instagram 對於惡意App 的廣告是否也會更嚴格審查?作者發現,惡意App 有時會偽裝成分析App ,號稱可以幫助意見領袖掌握粉絲規模!對此,Instagram 發言人表示   :「官方政策禁止惡意、不實的廣告活動,例如:收集點讚粉絲及追蹤者的資訊等,而偽裝成分析App 的行為確實違反了規範,也歡迎大眾隨時檢舉不實廣告行為。」

在Instagram 這樣的社群平台上,追蹤人數已成為帳號影響力、可信度和獲利潛力的指標,對於名人來說更是如此,粉絲人數常成為品牌是否提供贊助的標準。即使是只擁有約1000 名粉絲的「nanoinfluencers」,品牌也會與其合作發布產品試用文,吸引粉絲購買。

有鑑於此,不準確的讚數、追蹤人數、留言數等將使Instagram 的公信力受到質疑,降低Instagram 的使用品質,因此Instagram 的確應該終止所有假帳號的惡意操作。

YouTube 推出「廣告組合包」Ad Pods

YouTube 近期推出新廣告形式Ad Pods:在影片播放前,連續播放兩則可略過式廣告。目前Ad Pods 還在電腦網頁版上進行測試,在評估成效後將運用至手機App 及電視上。

「廣告組合包」減少觀影干擾 提高用戶收看意願

YouTube 經研究調查發現,影片受廣告中斷的干擾愈少,用戶對影片內容的接受度以及觀看頻率愈高。YouTube 因而設計出「廣告組合包」(pod),整合影片播放過程中的所有廣告,透過一次性播放減少用戶觀看影片時的干擾,期望用戶能夠完整看完影片及廣告。Ad Pods 的測試結果顯示,「廣告組合包」中的廣告內容不論在觸及率還是觀看頻率上都顯著提升。

更多關於Ad Pods 的資料

  • YouTube 會視影片長度決定是否採用Ad pods 廣告行式
  • YouTube 官方聲稱:「用戶一次性觀看廣告能降低高達40 % 的干擾」
  • 廣告測試結果顯示,Ad Pods 能在不影響品牌印象的前題下,提升8 - 11 % 的廣告觸及率及5 – 10 % 的觀看頻率。

調查結果顯示:用戶較常在工作時間之餘觀看IG限時動態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功能(Story)是公認未來主要的社群分享方式之一,也是所有數位行銷人員可用以傳遞品牌資訊的利器。

如果您正考慮將限時動態用於2019 年社群媒體行銷,這份由社群媒體開發公司Buffer 和Delmondo 合作整理而成的報告值得一看!此報告分析了世界前200 大企業所發布共15,000 則的Instagram 限時動態,分析其操作方法及成效,是迄今針對Instagram 限時動態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

完整報告可至連結觀看,以下為您整理出幾則重點內容:

限時動態最佳長度為7 則以下

根據資料顯示,當限時動態長度超過7則以上時,觀看完成率會降低至70 %,所以品牌在經營內容的同時也必須注意長度以維持觀看品質。目前許多品牌仍在測試限時動態的成效,即使還沒有達到數據顯示的最佳標準,但仍值得一試。

用戶較常在工作時間之餘觀看限時動態

研究發現,早上4 ~6 點、8 ~10 點、中午12 點至下午2 點,以及晚上8 ~10 點間,限時動態的觀看完成率較高。Buffer 認為此時人們才有時間真正看完限時動態,因為跟Facebook 及Twitter 貼文相比,限時動態需要人們花更多時間、更為專注地觀看,所以他們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才能完整瀏覽限時動態。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指的是「觀看完成率」,而非「觀看率」,但由於用戶並不知道限時動態究竟有幾則,所以這兩個統計數據的意義可能是一致的。

簡單即有效

報告中另一個重要發現是,品牌不需要特別設計出專業、精緻的限時動態來獲得用戶回響。事實上,品牌可能最好不要專注在「創作」上!

報告指出:「衛報的實際操作經驗顯示,比起製作專業的內容,在限時動態中發布圖片或短影片的成效更好。」因為人們偏好簡短、易懂的畫面,而非深度的內容,因此品牌該思考如何透過簡單有效的限時動態版面吸引觀眾。

Buffer 以美國戶外運動用品公司The North Face 為例:品牌將文字加在照片上以提升限時動態的品質。

以上只是完整報告中的幾個重點,如果您計畫在明年將限時動態加入社群媒體經營計畫中,期許這份報告能為您提供協助。此外,Delmondo 也在另一份報告中整理出優秀案例供數位行銷人員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