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於2020 年7 月1 日起解鎖全部內容,此訊引起筆者興趣,不禁思考,傳統紙媒數位化是普遍,但數位化後的訂閱機制是否遇到一些瓶頸?
《蘋果日報》新聞訂閱制,自砍流量優勢
回頭看《蘋果日報》從2019 年4 月開始讓用戶免費註冊為會員,7 月開始需要每月繳交10 元來維繫會員資格,9 月後則必須以月或年訂閱才得以閱讀新聞。然而原先《蘋果日報》的網站流量多排在新聞類別前三名,開始推出付費訂閱制後,流量大幅下滑,只剩下《聯合新聞網》的九分之一,顯示原本的閱聽群眾近9 成不願意付費訂閱。即使2020 年7 月《蘋果日報》恢復免費閱讀,流量仍不見起色。
借鏡《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價值卻全然不同?
2019 年4 月《蘋果日報》開始發布新聞訂閱制相關的文章(【訂閱世代】世界重要媒體逐漸不再免費 新聞訂閱 時代已來臨),敘述從老牌的新聞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到新推付費訂閱的《紐約》雙周刊、美國雅虎財經和新聞網站Quartz,都已不再免費,大聲疾呼新聞訂閱的時代來臨。
在《蘋果日報》大推訂閱制之後,有網民反應「八卦報自以為《紐約時報》?」、「腥羶色的內容也需要付費訂閱?」,從反應中可窺見閱聽眾是否願意付費,其中一大要素為資訊的價值,儘管《蘋果日報》認為新聞無價,但對讀者來說,《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價值與《蘋果日報》明顯不同,甚至影響至個人價值體現層面。
讀者有權檢視是否值得訂閱
在《蘋果日報》免費會員結束後,必須付費才能維持會員的資格,讀者即會開始檢視是否有訂閱的價值。若新聞內容無差異性,更非讀者核心的需求,要讓讀者持續掏錢出來閱讀《蘋果日報》,就會有很大的難度。
如何推動新聞訂閱制,建議第一步可先將既有讀者分眾,找出最核心的讀者群,並且篩選出對其有價值且有差異性的內容,從此內容逐步開始收費,並持續優化提供的內容、逐漸擴大收費範圍。持續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優化讀者體驗過程、符合其需求,才能與讀者建立長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