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全球流量排行僅次於Google 和 FB,目前每月約有2兆6千億的流量進到YouTube ,可見其規模之大。因此德國奧芬堡應用科技大學決定針對2006~2016年間隨機選出19,025個頻道以及5,591,400支YouTube 影片進行研究,並有以下幾個重點。
單一頻道,專注經營單一主題
75%的頻道中,至少有80%的影片內容和頻道主題是相符的,也就是「單一頻道、單一主題」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YouTuber 要經營不同內容時會新開頻道的原因,例如在台灣以娛樂型影片聞名的蔡阿嘎,在太太懷孕後便新開了另一個頻道,紀錄懷孕大小事。
近年頻道類型以人物網誌類居多
2006~2009年音樂類(Music)影片上傳數量始終位居第一,在2010年後改由人物與網誌類(People & Blogs)奪得榜首,到了2016年,人物與網誌類甚至佔了總頻道近75%。
而從2012年起,遊戲類(Gaming)也躍升為頻道的第二名。有趣的是,新聞與政治類(News & Politics)在所有頻道類型的佔比雖然少於3%,但影片上傳數量卻高達整體的45%,像是在台灣,東森新聞從2011年創立到現在就上傳了約17萬支影片,每天平均上傳約58支。另外,中視新聞每天平均也上傳了約55支影片。
娛樂類型的影片最多人觀看
在2006~2016年間,最多人看的影片類型是娛樂類(24%),其次是音樂(17%)和遊戲(13%)。從台灣2018年3月的數據來看,這三個類別觀看數最高的頻道分別是我愛大熱門、滾石唱片和 阿神,您是否曾看過他們的影片呢?
觀看數的貧富差距逐漸加大
從上傳年份來看,2011~2015年間上傳的影片,觀看次數是2006~2010年的4倍,但是在2015~2016年上傳的影片觀看次數反而沒有顯著成長。
除此之外,綜觀2006~2016年間,頻道觀看數在前3%的,就佔了影片總觀看次數的85%,可以看出選對頻道其實就成功了一大步,但也顯示YouTube 上貧富差距的現象正逐漸加劇,不在觀看數前3%的頻道將越來越少人觀看。
根據近十年的統計,喜劇、娛樂、時尚實作、遊戲這幾個類別成功的機率一直都優於平均。的確,目前在台灣觀看數最多的都是上述類型的YouTuber,像是娛樂型的這群人、蔡阿嘎等。
除此之外,新聞與政治類的成功機率也很高,整體來說有10.9%的機會成功,不過通常不會有品牌或YouTube 能像東森新聞一樣每天都發布40支影片。
供需失衡和貧富差距現象不可忽視
整體來看,YouTube 還在快速成長中,會持續有新內容上傳,也有穩定的觀看次數,短期內不用擔心YouTube 會衰退。
但YouTube 正面臨著頻道類型與觀看次數供需失衡的狀況,例如在2016年就有將近3/4的影片屬於人物與網誌類,但實際上觀看這類型的觀眾卻沒有這麼多。
另外,受到YouTube 本身的推薦演算法影響,YouTube 影片觀看數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我們看的影片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受到YouTube 的影響,也不禁讓我們反思,在觀看YouTube 頻道時,我們真的有自己的選擇權嗎?
資料來源:英國全球性雜誌《Converge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